- 第二届中式台球民间球王赛开杆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佘怡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2月28日,第二届中式台球民间球王赛暨全民狂欢节开杆发布会在广东深圳举行。该赛事旨在将台球打造为一项全民健...
#百家说史迎新春#
古代时候,每个读书人都盼着能考上状元。科举考试里头,考第一的叫状元,第二的叫榜眼,第三的叫探花,剩下的都叫做进士。能考上进士就已经很厉害了,意味着能去做官。那状元作为第一名,当的官是不是比普通进士要大很多呢?
其实文科状元和进士考中后当的官差别不大,以后能不能升到很高的官位,还得靠自己本事和运气。但武科状元和进士考中后当的官就差得多了。下面咱们就聊聊古代考上文武状元能当多大的官,还有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人生最高处。
科举考试考完后,一般会分成三甲。一甲就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位置是固定的。考中二甲的,就被叫做进士;考中三甲的,就叫同进士出身。至于二甲和三甲具体要招多少人,这个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主要是看当时需要多少人,但总的来说,二甲和三甲加起来,人数大概在三百到四百左右。
科举制度是从隋唐时候开始的,但那时候科举还不怎么流行。每届科举考试的时间都不固定,考上的人也很少,大概每次就二三十个人,其实做官的路子在隋唐主要还是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把控着。一直到宋朝的宋太宗赵光义之后,科举制度才慢慢变得完善起来,每三年考一次成了规矩,有时候还会额外加开恩科。
从唐朝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消失,这一千多年里,总共出了777位文武状元。其中,文状元有504人,从唐朝的第一个文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朝的最后一个文状元刘春霖结束;武状元呢,总共有273人,从唐朝的第一个武状元员半千算起,一直到清朝的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
其实历史上很多状元都不太出名,反倒是那些有名的大才子,经常连状元都考不上,进士也沾不上边。就像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他俩进士都没考上。祝枝山后来还是沾了儿子祝续的光,因为祝续考中了进士,他才以举人的身份当上了县令。再说苏东坡的老爸苏洵,也很有才华,可就是考不上进士。他还感叹过:“别说考中做官容易,对我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因此,能不能考中状元,不光得看个人聪不聪明,还得碰运气呢,接下来咱们就先聊聊文科状元的事儿。
从宋朝开始,考中文状元的大多都会进翰林院工作,接下来咱得聊聊翰林院的事儿。翰林院这个地儿,最早在唐朝初期就有了,不过那时候它可不是个正式的官府部门,而是皇帝自己的小圈子,专门养着一帮子擅长文学、经书、算命、看病、和尚道士、书画、下棋等等各种技能的人,他们待在翰林院里,主要就是陪着皇帝玩玩乐乐,所以说,翰林院一开始就是皇帝找乐子的私人小天地。
唐玄宗李隆基那时候,他常把有名的文人请进翰林院,后来还让这些文人帮他写诏书。这样一来,翰林院就慢慢变成了皇帝的文书助手地方,也渐渐成了一个正式的官府部门。
到了宋朝,特别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皇帝们都很看重科举。这样一来,翰林院就变成了和科举紧密相关的官府部门。一般来说,科举考上的人都会先到翰林院工作,给皇帝当秘书,让皇帝亲自考验他们几年,之后皇帝再想着给他们安排官职。
从那以后,翰林院和科举考试挂钩的制度一直保留到了清朝。特别是到了明朝,这变成了一种官场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习惯,只要是能进内阁当大学士的人,肯定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换句话说,在明朝想要成为大学士,就必须先在翰林院干过才行。
明英宗朱祁镇以后,考上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考生,都得进翰林院工作。状元呢,会给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的位子;榜眼和探花呢,就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剩下的那些二三甲进士里,表现好的年轻人会被挑出来,进翰林院当庶吉士,先锻炼锻炼。至于那些考得不太好,年纪又大的进士,就只能去地方上当县令、县丞这些小官,或者到六部做个主事啥的。
状元得到的官职最大,是六品以下的翰林修撰,不过也就比外放做正七品县令的普通进士高那么一点点。所以说,状元和中榜的普通进士,一开始的官职差别并不是很大。尽管状元的官职不算高,但他的位置很特别。
翰林修撰呢,主要就是给皇上写实录的,记下皇上每天的吃喝拉撒、说了啥做了啥。还得给皇上讲讲经史子集这些学问,另外,起草些诏书文案啥的也是他们的活儿。
因此,翰林修撰这个差事就是能天天和皇上碰面交流的活儿,虽然官职不算大,但要是能让皇上经常瞧见你,那往上升迁可就容易多了。
但是说起来,榜眼和探花呢,他们主要是做翰林编修的,任务就是编写国家历史和起草一些皇帝用的文书。这样一来,他们见到皇帝的机会,可比状元做翰林修撰的时候要少得多啦。
那些成为庶吉士的普通进士就更别提了,庶吉士其实只是个身份和头衔,就像现在的储备干部一样。一旦被选为庶吉士,就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三年。三年后,要参加散馆考试,通过了才能当上正七品的翰林编修或者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要是考试没过,那就得继续学,要是到最后还不行,那就只能去外地当个知县或者在六部里做个主事了。
其实六部主事已经是正六品的大官了,级别上比状元的从六品翰林修撰还要高一点。但要是说到谁能天天见到皇帝,那状元当的翰林修撰可就没人能比了。就像老话说的,朝中有人好办事,要是皇帝喜欢你,那你升官发财可就指日可待了。所以别看状元刚考中时官职不大,但以后升官的速度,一般进士还真是比不上呢。
在明清时候,当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考中状元后要进翰林院,然后从那里一步步升到高官。就像清朝乾隆年间的陕西第一个状元王杰,他中了状元后就进了翰林院。乾隆皇帝特别喜欢他,不光让他在翰林院当差,还让他进了南书房。没多久,王杰就升为了从一品的右都御史。到了乾隆中后期,他更是当上了东阁大学士,还兼任军机大臣,成了汉臣里官职最大的人。那时候,他也是少数几个敢跟大贪官和珅对着干的汉臣官员。
田文镜花了四十多年工夫,一直到六十二岁,才从县丞这样的小官慢慢熬到了总督的大官位置。可王杰呢,他三十岁时就离开了翰林院,当上了从一品的右都御史。看看这俩人,官场上升的速度差别多大啊,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了状元升官有多快。
说白了,他俩的不同就是田文镜老在基层待着,很少有机会被皇上看到和器重。而王杰呢,一当官就在乾隆身边干活,很容易就得到皇上的青睐,所以升官也就快多了。
因此,文状元考中后,刚开始的官职可能并不会比普通进士高出太多,但之后的升职速度那可就比普通进士或者那些没考中进士就当官的人要快多了。换句话说,在皇上身边做秘书,升官的速度肯定比在外地当个小县令要快得多。
接下来聊聊武科举,跟文科举比起来,武科举就没那么受关注了,连考试的时间都不固定。明朝中期,武科举差不多每六年考一次,但有时还不考。到了清朝,虽然规定跟文科举一样,每三年考一次,但也常有停考的时候。所以说,武科举真的没文科举那么受重视。
武科举是在女皇武则天那时候开始有的,虽然它是唐朝时出现的,但唐朝并不怎么看重武科举选出来的人才,就连中了武科举状元的人,也得从军队里的小官职开始干起。
唐朝时最有名的武状元得数大将郭子仪,可他考上武状元后,只当了个从九品的小官——禁卫军左卫长,官职真心不高。连武状元都只是这级别,其他武进士的官职可想而知,也高不到哪儿去。不过还好,武进士的官职和武状元差不多,也算有点安慰。
到了宋朝,因为朝廷更看重文化而不太重视武艺,所以考武科举就变得容易了些。而且啊,在宋朝要是考中了武状元,就不用再从最低级的军官开始做起,而是能直接当中级军官呢。考试是容易了点,但考上后的待遇可比唐朝好多了。所以说,尽管宋朝更喜欢文人,但那些武官其实过得还挺滋润的。
到了南宋时候,有个新规定,就是考上武科举后,不一定要去当兵,也可以去当官。因为武科举相对容易些,所以在南宋,它成了那些考不上文科举的人进入官场的一条快车道。
南宋时有个武状元叫朱熠,他既能文又能武,硬弓拉得开,骑马射箭也很在行。可奇怪的是,他考上武状元后没去当兵打仗,而是选择了做官。他从御史开始干起,因为办事公正、敢于说真话出了名,后来竟然一路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明朝时候,他们沿用了宋朝的老规矩,武科举考试大体上还是老样子。武状元们通常都得从中级军官的位子开始干起,而那些普通的武进士和武状元的官职差别其实不算大。就像文状元一样,武状元升官的速度也是相对较快的。
到了清朝,因为这个朝代是由游牧民族统治的,他们很看重武力,所以武科举就变得特别重要。清朝让武科举的考试时间和文科举一样多,而且考上武科举的人,比如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武进士,他们的待遇和地位都要比文科举考中的人要高很多。
清朝早期,要是考上了武状元,立马就能当上从二品的副将。武榜眼呢,就能得到正三品的参将职位。武探花也不错,能当个从三品的游击。至于那些二三甲的武进士,他们可以被封为正四品的都司或者正五品的守备。
清朝康熙之后,武科举考中的官职有了新变动。中了武状元的人,会当上正三品的一等侍卫;考中武榜眼和武探花的,就成了正四品的二等侍卫;而那些二三甲的武进士,则分别能当上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或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
清朝时,武科举变得特别重要,不过武状元和武进士一开始当的官可大不一样。武状元一考上,就能当上正三品的一等侍卫,待遇可好了。而武进士呢,就只能做个正六品的蓝翎侍卫,这官儿可比武状元小多了。
清朝时,崇尚武力,所以考上武科举的人,当上官后待遇比考上文科举的人好得多。而且,在整个清朝官场,武官的待遇和地位也都比文官高出不少。不过呢,武官虽然级别高,但手里的权力却挺有限,远远比不上文官。
好多人都觉得考上状元就是人生最厉害了,但其实历史上的状元并不都会当上大官。中了状元只是说明机会比那些二三甲的进士多一些,要想真的当大官,还得靠自己的本事。
要说历史上哪个状元最惨,那唐昭宗时期的卢文焕绝对算一个。他中了状元后,就当上了秘书郎,这个官就是给皇帝打下手的。本来嘛,只要他好好展示自己的本事,升官发财那是指日可待的事儿。
卢文焕中了状元后,以为自己要走上人生巅峰,以后肯定能当上大官。于是,他天天找朋友喝酒,过上了放纵的日子。慢慢地,他变成了个酒鬼,整天酗酒,连工作都干不好了。唐昭宗见状也不敢用他,就把他晾在一边。后来,他因为喝醉酒耽误了事情,还被革了职。
另外,卢文焕不爱劳动,花钱却十分大方,每天都大手大脚,因此被免去官职后没多久他就破产了。家里的钱财都被他挥霍完后,以前经常一起喝酒的朋友也都离开了他。最终,卢文焕在穷困中郁郁而终,可以说是史上最惨的状元了。
瞧瞧清朝那位没考上科举的左宗棠,他虽是举人出身却当上了官,瞅准晚清乱世的机会,投身到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里,最终成为了晚清中兴的重臣之一。
所以说,考上状元并不意味着就到了人生最高点,只是说明状元的机会比一般的读书人或进士要多得多。不过,能不能抓住这些机会,那就得看个人本事了。这就像现在的高考,高考状元以后也不一定都能出人头地,但他们能选的路和机会肯定比成绩一般的学生多,能不能抓住就看他们自己的能力了。
